流寇的攻城愈发的急了。
最初,流寇攻打平则门、彰义门、西直门。守卫这三处城门的士兵,所谓“三大营”,其实是一些老弱残兵和太监,毫无战斗力。何况没有人烧饭,个个都饥饿不堪,哪里能够抵挡排山倒海般的攻势!
虽然城墙外面的阵地上布满了火车、巨炮、蒺藜、鹿角等障碍物,仍然阻挡不住像潮水一样涌来的身穿黄色衣甲的农民军,把京城围得水泄不通。
三月十八日,李自成指挥流寇冒雨猛攻。城上的守军向外面放炮,却没有炮弹,只有一阵硝烟和一声空响,仿佛在那里放爆竹烟火,敷衍塞责而已。
崇祯招来驸马都尉巩永固,要他带领私家武装护送太子出京南下。巩永固告诉他,自己从来不敢蓄养私家武装,即使有,也无法冲出重围。这个不切实际的空想,只得作罢。朱由检叫来太监王承恩,要他召集宫内人员,准备守卫紫禁城。
在宫殿内徘徊的朱由检,得到太监报告,内城已经陷落,问道:大营兵在哪里?李国桢在哪里?得到的回答是:京营总督李国桢早已自顾逃命,大营兵也已涣散逃亡。他们劝皇上“急走”,事已至此,只有逃命了。他们没有料到,皇上选择的不是“急走”......
崇祯已经做了决定:以身殉国!
“只有殉国的皇帝,没有逃跑的皇帝!”这是崇祯最后的回答!
城外连天烽火,火光冲天。
崇祯皇帝和贴身太监王承恩从煤山上下来,哀声长叹,忽然面对王承恩说道:“朕是一个好皇帝吗?”
“陛下!”王承恩泪满衣襟:“陛下是个好皇帝,我大明朝自开国以来最好的皇帝!陛下克勤克俭,无一日不在为了大明中兴殚精竭虑,我大明朝再没有比陛下更好的皇帝了啊!”
“可是,为什么大明要在朕的手里亡了呢?”崇祯苦笑一声:“朕是个好皇帝,朕是个好皇帝,可惜朕生不逢时啊!”
魂落魄的崇祯回到宫中,写下诏书,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烺。又命周皇后、袁贵妃和三个儿子入宫,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,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。
他亲自给孩子们系好腰带,凄凉地对他们说道:“今天你们还是皇帝的儿子,很快可就变成老百姓了……在这个乱世里,要隐姓埋名,看见老人就叫老翁,年轻的就叫叔叔伯伯。”
他这是对孩子们最后的遗言了。
“天子有天子的死法,天子有天子的威严!”当安排好这些事情后,崇祯忽然又重新恢复了皇帝的风采,然后,他的目光落到了周皇后的身上:
“你是国母,理应殉国。”
周皇后哭着道:“妾跟从你十八年,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,以致有今日。现在陛下命妾死,妾怎么敢不死?”
说完解带自缢而亡。朱由检转身对袁贵妃道:“你也随皇后去吧!”袁贵妃哭着拜别,也自缢。
崇祯又召来15岁的长公主,流着泪道:“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!”
说完左袖遮脸,右手拔出刀来砍中了她的左臂,接着又砍断她的右肩,她昏倒在地。崇祯并命令左右去催张皇后自尽。
崇祯四顾茫然,此时身边竟然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陪伴左右。
那些自己之前信任无比的将军们呢?那些之前自己宠信的大臣们呢?贼军攻城,自己亲自鸣钟召集大臣,可是除了太监王承恩,竟然没有一人上殿的!
自己有满朝的文武,到了后来能够信任的,居然只有一个太监!
崇祯这一刻的心里写满了悲凉......
“陛下啊!”王承恩眼看这人间惨剧,“扑通”一声跪倒在了地上:“陛下啊,陛下欲要以身殉国,老奴唯有陪伴,可陛下不是一个人那!陛下身上担负的,是我大明的江山,我是大明的千千万万百姓那!陛下,老奴拼却一死,也要护着陛下出城!”
“出城?出城?”崇祯苦笑着摇了摇头。
现在还能如何出城?
这时候,宫里一阵骚动,原来是那些太监宫女们知道贼军快至,京城即将沦陷,一个个都惊慌失措,纷纷想要逃离。
王承恩暴喝一声:“陛下在此,谁敢乱动!”
王承恩久为崇祯信任,在小太监们面前威严甚深,此时被他一声怒喝,那些小太监们居然一个个都站在了那里不动。
只听王承恩大声道:“小的们,贼军攻城,国家危难,然陛下尚在!大明尚在!我们这些下面没了东西的废人,此时再不报皇恩,更待何时?拼却一死,死保陛下,小的们,不怕死的就留在这里等着贼军来和他们拼命那!”
那些小太监们都怔怔的站在那里不动,忽然听到一个年纪不过十六七岁的小太监大声道:“公公待我等恩厚,今日公公不怕死,我等还怕什么死?来啊,来啊,杀敌!”
他的这一声呼,一下激发起了所有太监们的决心,那些大大小小的太监们纷纷叫了起来:“杀敌啊,杀敌啊,都跟着公公一起杀敌啊!”
王承恩朝那个小太监看去: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
“回公公,我在宫里叫张一山,其实我的真实名字叫许德忠。”
“啊。”这话连他的好朋友周喜都怔在了那里,他到现在才知道自己好朋友张一山的名字原来是假的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